1月15日,“芯云薈”四川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討暨投融資對接會在成都舉行,會上發布了四川首個人形機器人團體標準,為人工智能產業人形機器人領域企業發展提供“指南針”。
該人形機器人關節分類團體標準由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發布,由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牽頭起草。
對接會現場
“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手段,推動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健康發展。”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陳章表示,例如,關節作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對機器人的運動性能、穩定性、可靠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對關節進行系統性的分類和標準化的設計,可以推動不同廠商生產的人工基因關節具有互換性和兼容性,提高整體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四川是經濟大省、科教大省,具有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和潛力,在AI服務器、智能傳感器、機器人等方面擁有全國領先的優勢產品。
會上,來自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協會,金融及服務機構的專家、學者分別針對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情況及行業前沿動態進行交流分享。同時,6家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上臺路演,全面展現企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潛力的同時,進一步表達了其融資需求。
比如,四川易鏈科技計劃融資5000萬元,主要用于軟件開發、硬件開發、市場推廣、團隊建設和運營資金儲備;成都越凡創新科技C輪融資計劃為1億元,將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投入。
“今天對接了民生銀行成都分行、成都貞元知識產權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等,收獲很大。”成都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勇軍表示,這次大會為企業精準對接融資需求、推動向新向好發展搭建了溝通合作平臺,是一場“及時雨”。目前,企業全球首創的“道面健康自動檢測機器人”產品已在意大利、捷克等國機場投入使用,2025年企業營收將爭創1億元。
會上同時啟動了“成德眉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聯盟,首批20余家創新主體加入聯盟,將通過整合高校院所、科研機構、鏈主企業等資源協同創新,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活動主辦方四川省集成電路和信息安全產業投資基金公司、四川省天府芯云數字經濟發展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基金以服務四川人工智能1號創新工程為導向,投資了一批技術含量高、引領帶動效應強的優質企業。未來,他們將持續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協調整合多方資源的優勢,通過“芯云薈”品牌持續舉辦類似活動,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項要素資源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聚集,補強短板產業、發展優勢產業。(來源:川觀新聞)